|
|
|
|
| |
|
【日期】1999年01月30日 【类目】 【地区】 【版次】2 【标题】浅谈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正文】 ■园林 《红楼梦》是我国四部古典名著之一。它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极高的成 就,而且在医药、饮食、建筑、园林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仅就一座大观园 的园林艺术来说,它不仅布局合理,而且将各个院落都处理得特色鲜明,错 落有致。如果作者不是在这方面颇有造诣,则很难将这所美不胜收的园林生 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布局上讲,大观园充分体现了我国园林的特点,特别注意景观的虚实 结合,使实景、虚景互为补充。大观园中常运用假山、花墙、游廊、纱影壁 等各种屏障对各处进行分割、连接,使远景、近景,实景、虚景错落有致, 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大观园中的影壁运用特别令人称道。在入园之初,别出 心裁地以层叠的假山为屏障,即使自身化为园中一景,又使全园景观不致于 在入园之初就一览无余。打开园门之后“只见迎面一带翠幛挡在前面”,这 样既避免了多处景观突现眼前而导致游客注意力分散,又容易使人在好奇与 想象中沿着“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的羊肠小径”进入园中,真可 谓“曲径通幽”。这里的假山好像一个“缓冲器”,缓解游客的急燥情绪, 使之心绪平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 从园内各个院落的安排讲,每个院落都各具特色,各院为景,移步换景 ,绝无重复的枯燥感,而是处处令人有柳暗花明的惊喜。潇湘馆的幽雅与稻 香村的拙朴对比就是突出的一例。潇湘馆在“千百竿修竹的掩映”中,“入 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后院也种着“大株梨花兼着芭 蕉”,墙下又开一隙,“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 而出”。潇湘馆的幽雅就在修竹摇曳、清流潺潺之中体现出来。正如贾宝玉 的题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与之对照,稻香村则一洗 富贵气,以农家小院的拙朴取胜。它周围以“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用稻茎掩 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稚条,随其曲折, 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 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看惯了富贵奢华之后,这种拙朴怎能不令人耳目一 新呢?正如林黛玉替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中勾勒出的:“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幅田园景色,怎能不引起人们 返朴归真的遐想呢? 其实大观园中的各处景观不是简单的对比,有时更能表现出和谐的呼应 。不同的景观在特定的情景下相互映补,凸碧堂和凹晶馆都是贾府赏月的地 方,“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在月夜中各有 特色,但又共同表现了月下大观园的清幽。凸碧堂是建在山的峰脊上的一座 敞厅,为便于赏月,厅前设有平台,四周多植有桂花。喜欢“山高月小”的 人多在这里赏月。凸碧堂的月景是天空地净,特别能体现秋日里风烟如净, 碧空如洗的清幽高远。凹晶馆在“山的怀抱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 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但这里能充分体现皓月的清幽飘逸的景象。这 里是“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 。在这种环境中,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因而在湘云与黛玉联句时,才有“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佳对。这两处的月景交相辉映,共同展现出贾 府逐渐走向败落的景象。 大观园的园林艺术并不仅于此,它不是山水草木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植 于我国悠久的文化中,无论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或是错落有致的布局,都是以 诗词为意境的,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正是我们现在仍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 没有文化内涵的景是呆板没有灵气的死景,有文化韵味的景才称得上真正意 义上的园林艺术。 徐成文 小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