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如何面对传统文化?
─关于古典舞剧《红楼梦》的问卷调查
                    南方日报记者 梅志清

  上个周末,著名舞蹈家陈爱莲携古典舞剧《红楼梦》首次来广州演出。令人
有点遗憾的是,同样是面对传统文化,与火爆羊城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
”相比,《红楼梦》的上座率显得有点不尽如人意。本报在现场对200名观众
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晚观众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其中,约六成为机关干
部和文教人员。

                    八成观众对中国古典舞“略知一点”

   在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中,八成观众选择了“略知一点”;而约一成的观众
“一点都没有认识”,其中以青年为多;一成观众是“非常了解”,他们主要是
中年人。 绝大多数中老年观众当晚走进剧场的原因是“因为喜爱陈爱莲,慕名而来
的”。而青年观众显然对陈爱莲没有更多的印象,他们来看演出是因为“只要是舞
蹈,我都喜欢”。也有一些中年人是“没办法,陪小孩来的”。个别青年人则“
只是来这里拍拖(谈恋爱)”。
         七成观众的月收入在1001元至2000元之间;仅有8位青年的月收入
在4000元以上。由此可见,大多数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并不是财大气粗的。
中山纪念堂的工作人员也从侧面证实,不少中老年观众对200元一张的最高价
票犹豫再三,连80元一张的最低价票也嫌贵。有些人因而放弃观看这场演出。 

                    不少读“三国” 老不读“西游”

  八成观众喜欢中国的四大名著,家里也藏有《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和《红楼梦》这四套书;约有六成的少年观众表示虽然喜欢四大名著,
但是在家中无缘看到;三成少年观众表示既不喜欢四大名著,家里也没有藏书。
有人在现场甚至问记者,四大名著是什么?
        对四大名著,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表示出不同的喜好。在“您最熟悉的是哪一
部”中,七成中老年观众选择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其中尤以《红楼梦
 》票数最为集中。当晚来看演出的观众中确实有些是“红迷”。坐在记者旁边的
一位中年女士从演出开始到最后结束一直在自言自语,对《红楼梦》中的每个人
物了如指掌。喜欢《西游记》的八成是少年。奇怪的是喜欢《水浒传》的人很少。
 

                    “看电视”成为最大众化消遣 “读诗词”者如凤毛鳞角

        下班后最主要的消遣是什么?九成多观众表示是“看电视”,只有不到一成
的观众还加上了“读书”,其中约有半数是青年。
          而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八成多观众是“很少读”,一成观众“几乎不读”,
“经常读”的不到一成。而在“您希望您的小孩多背古典诗词吗?”一栏中,绝
大多数人又选择了“是”。既然这样,为什么自己平时又很少读呢?是都市生活
太忙?还是人的惰性使然?抑或这个时代已没有了古典诗词挽歌式的意境?
          也有一些青少年表示,应该更多地学习电脑等现代知识,对传统文化不必了
解那么多。持这种意见的约占观众的两成。
          在“您觉得一个现代人还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吗?”的问题中,九成
观众选择了“需要”,一成观众的态度是“了解一点也可以”,觉得“没必要”的人
为零。看来,现代广东人还是能从理论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
 活中,却有逐渐疏离传统文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