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大学生看《红楼梦》 ◇Michael Smith (作者), 涧伊(译者)◇ 译者按:作者系大学三年级学生,他根据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rans.and adapted by Chi-chen Wang (New York: Doubleday, 1989)而写成此文。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书中充满各种象征主义和暗 讽,因此关于该书主题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此小说主要是两个主要人物宝玉 和黛玉的爱情故事,有的人相信该书实质上是对清朝社会堕落的批评。虽然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红楼梦》呈现的却是佛道的生活观。 我觉得该书的第一回即阐述了其主题。在第一回,两个长生不老者(僧 人和道士)对那个渴望经历红尘凡世的石头说,世间荣华富贵,万般皆好, 可惜一切皆虚空幻境,昨富今贫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可谓人世无定。 人间凡世的欢乐都只不过是幻觉,其终究会破灭,这一主题在小说的人物身 上得到充份体现。小说里的许多重要人物最终都因曾是他们幸福之源但最后 成为其痛苦根柢的恋世情结(worldly attachments)而受折磨死去。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黛玉。黛玉对于宝玉的爱似乎给她带来过欢乐,小说 中有一情节,宝玉听谣传说黛玉将离京回金陵,宝玉突然大病,后来他又听 说是玩笑便不治而愈。后来紫娟将此事告诉黛玉,林妹妹为宝玉对她的锺情 而彻夜难眠。由此可见,宝玉是黛玉生活和幸福的中心。然而黛玉对宝玉之 爱亦成为她痛苦的恶源,当她偶尔听说宝玉将婚娶宝钗时肝肠碎裂,林黛玉 终为此恶讯而悲惨断命。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红尘凡世中 幸福的虚幻性,黛玉对和宝玉自由恋爱结婚的向往是她的痛苦根源,这有力 地证实了佛教的观点:人的痛苦与苦难是由于人的欲望(desires,attachments)所 致。 另一个例子是王熙凤。熙凤年轻而又有权势,而且她恐怕是整个荣国府 中最聪明的人。象许多我们现代时代里的雄心勃勃的大集团公司总裁,熙凤 最开心的事大概是行使权力,她喜欢当负责人并喜欢那种管人的感觉。可是 作者曹雪芹又一次向我们展视:熙凤这种最风光的生活也只不过是虚幻的快 乐。随著时光的流逝,她渐渐力不从心,身染病疾。当熙凤负责张罗老太太 的葬礼时,作者写道:熙凤已不再渴望揽事,因为她意识到她将遇到的困 难,事有差错,人们便会瞒怨她。昔日她喜爱的权力愈来愈成为她的负担。 最后,熙凤劳累过度,一病不起。 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这个过去人人献媚巴结的人,卧床待死,只有平儿 一人陪伴。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熙凤对权势眷恋曾带给她快乐,但最终成为她 痛苦死亡的根源,因为她不能平心静气地面对她无力挥使权威的现实。按佛 道观点,泯灭权力欲望将是除去王熙凤苦恼的灵药。 《红楼梦》中不能超脱凡尘牵挂的最明显的人恐怕要数贾瑞了(第九回)。 贾瑞对熙凤的非份之想给他带来过幻想式的兴奋,但后来却变成他的灭顶之 灾。贾瑞两次被骗,幻想与熙凤午夜幽会,结果他两次都弄得空站在刺骨寒 风中发抖,又被熙凤差派的人羞辱,从此病入膏肓。道士给他一魔镜,本想 给他治病,他却看错镜面,镜中的熙凤使他一命呜呼。贾瑞爱的是幻觉,他 终被幻觉吞矢。 在所有人物中,最后真正悟出尘寰中消长无定的是宝玉。宝玉也曾为儿 女私情所痴所累,黛玉最令他牵肠挂肚。黛玉惨死,噩耗传来,宝玉顿觉天 崩地裂,痛不欲生,林黛玉为情而死使宝玉万念俱灰,也使他看破红尘,交 割情缘,遁入空空世界,消失无踪。宝玉科举考试的成功只不过是进一步证 明了他对人世功名情缘的淡漠。宝玉意识到最初那僧人和空空道人的话语皆 真谛,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一切皆虚空,从这种意义上说,宝玉是《红楼 梦》主题的代言人。 虽然我不否认有关《红楼梦》主题的爱情故事说和社会道德沉沦说的某 些合理性,但我认为此小说的中心思想应为:生活本身是痛苦的,人应该淡 漠名利及情感纠结。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悲惨经历,曹雪芹告诉我们人世终久 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何必枉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