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策纵的中国心

刘作忠



 

        1952年的一天。美国密西根大学。一位曾在中国停留多年的名教授正与一
位中国留学生讨论该生的博士论文选题。忽然,教授提高了嗓门:“什么!你说你要
写五四运动,不行!博士论文怎么可以写学生暴动?……什么?说这是中国的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思想革命?简直胡闹!你若是坚持写这个题目,我们就取消你的奖学金!”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然而去。

        几年后,这位留学生顶住多方压力终于完成论文,接着他将论文扩写成55万
字的《五四运动史》,于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此书一出版,立即
引起轰动:美国一些大、中学校争相节选此书为学生教材;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再
版7次;意大利、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出版了译本;日本、英、法、德、加拿
大、捷克、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报刊,都曾发表专
文评述《五四运动史》,称誉该书为“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
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大英百科全书再版时,特邀
《五四运动史》作者补写“五四运动”条,使中国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成为世界知
识的一部份。

             《五四运动史》的作者何许人也?他就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周策纵。

南宁幸会

        1994年,经两位红学家的引荐,我有幸与周策纵先生取得了联系。周先生
曾惠赐我一本由香港求自出版社1964年2月出版的大作《续梁启超“苦痛中的小玩意
儿”───兼论对联与集句》,这是一本论述中国独有文化艺术───楹联的起源、
价值和地位,颇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周先生还为我的一本楹联专著赐墨题词,对晚
生嘉勉有至。我在受宠若惊之余,十分渴望能有机会面聆先生的教诲。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97年8月中旬的一天,电话中传来先生亲切的声音:
我回国出席北京第五次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后,转广西南宁舍弟策横处小憩,
望来南宁一晤。我在欣喜之余,日夜兼程赶到了南宁。

        在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分行宿舍───周策纵先生的胞弟、广西著名书法家
周策横先生的寓所,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周策纵先生:一头剪得极短的皤皤白
发、被戏称为“注册商标”;深度眼镜后是炯炯有神的眼睛;深褐色的皮肤,微微
佝偻的身上着一袭布衫布裤;笑起来一口白牙,带着湖南祁阳腔的国语,娓娓而谈,
热情率真,使我如沐春风。

        断续四天的访问,并翻阅一些海外报刊对周策纵先生的评介,我对周先生
的生平及道德文章有了一个粗略了解。下面撷取几个片断,对先生博大精深的学识,
虽是以蠡测海,但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多彩的青少年时期

1916年周策纵在湖南祁阳出生之际,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变革。

        周父鹏翥,旧学深厚且思想维新,曾参加辛亥起义。周策纵幼承庭训,4岁
时乃父即教他唐诗。“我当时不识字,只是跟着念,跟着学腔调,后来也就读熟了。”
6岁时,父亲延请教师教“我们兄弟读诗经,老师一面读,一面解释,结果念来念去,
我们还是搞不懂。”周策纵9岁时,新式小学开办,新设历史、地理及数学一类课程,
但是文章方面仍然不出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等书。到他赴衡阳念初中时,开始
有了转变。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掀起“反日运动”,同学们推荐口才好、
文笔佳,同时对时事了解较深的周策纵为学生代表,领导大家开展抗日活动。

        周策纵升上长沙第一高级中学后,抗日运动逐步升级,各地反日情绪日趋
高涨,这些给学生们带来新的学习机会。其间,周策纵写下了大量的白话文和新诗。
他兴趣广泛,国文、历史、地理、书法,乃至自然科学无一不名列前茅。当时,该
校主编的校刊《长高学生》四字,就出自周策纵的手笔。

        1935年夏秋之际,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为适应抗战需要,组织本省4000多名
高中学生军训,张亲任军训总队长。军训期间,曾举行文艺大赛,设立文艺总奖及
散文、诗词、戏剧、小说四个专项奖,各奖“银盾”及奖状等。结果,19岁的周策
纵独揽“总奖”、“诗词奖”、“戏剧奖”三项。

            1942年,周策纵于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毕业后,曾先后主编《新认识
月刊》、《市政月刊》、《新批评》等刊物,并一度供职于重庆市政府。1945年始,
任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编审 (秘书),与陈布雷、陶希圣、徐复观等闻人共事。蒋介
石当时的一些重要文稿不少出自周策纵的手笔,如台湾“二?二八”事变后的《告
台湾同胞书》就是由周所执笔的。

        回想那段仕途,周先生细说当年:“我跟蒋先生做秘书工作,有两年多的
时间。当时我想,若在政府工作能推动自己的理想也很好吧。后来才发现自己的理
想跟现实相差太远,因此我便主动辞职。”

        1948年,周策纵怀着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离开了正在风云变幻中的祖国,
只身漂泊到大洋彼岸,开始漫长的学术之路。
                       
“五四”运动研究权威

        尽管身在异国,但周策纵的爱国、报国之心未泯。周先生向我侃侃谈起他
研究“五四”运动的动机:

         皇天不负有心人,1960年,55万言的《五四运动史》终于问世了。

         “五四”后的几十年中,海内外有关“五四”运动的出版物不少,可惜受
政治因素影响,或语焉不详,或曲解史实。周策纵先生的《五四运动史》从各个不
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分析、探讨“五四”运动既深且广的涵盖面,成为中国
近代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1978年12月,哈佛大学出版社给周先生转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第二夫人
桃拉?布莱克?罗素的亲笔信,信中说:

       我于1920年和罗素一同访问中国,事后就和他结了婚。作为一个外国人,我
当时未能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活动的详情,这些详情你在你书里是那么美妙地叙说
了。现在读到这全部历史故事,和那些参与者的一生、时代与活动,而一部份参与
者,如胡适、梁启超和周恩来等,我又曾亲身会见过,读了真使我感觉痛快……

        1920年10月,应蔡元培和梁启超等人之邀,罗素携带他的情妇、当时正值
黛绿年华的布莱克来到中国。罗素在回忆录中写道:“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
赛过意大利。”“至此我才了解,文明的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
比,我们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的、平和的气氛。”

         周策纵先生以《五四运动史》而誉满全球,然而以“五四运动史研究权威”
的框子去框他似乎太小。对周先生而言,历史并非惟一的兴趣,《五四运动史》也
不是他惟一的学术成就。
                       

海外红学大师

        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是周策纵先生又一大成就。在他自称“弃
园”的寓所数万册藏书中,仅各种版本的《红楼梦》、红学专著及其有关红学的书
刊资料就有数千册,堆满两个两米多高、双层的大书架。

        最能代表其考证功力的是他的一些论文,包括:《玉玺?婚姻?红楼梦─
──曹雪芹家世政治关系溯源》、《论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态度》、《红楼梦与西游
补》、《论关于凤姐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和《〈红楼梦〉里的一个思想问题及
其背景:天命与大义?分与情》等等。

         “说起‘红学’,真有意思,《红楼梦》面世200年,中外读者数以千万
计,却没有人能解里头的诗谜。我费了好大的劲,终于解了一个,真是痛快!”周先
生乐呵呵地翻开《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你看这里有诗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笑问金陵事更哀!’其中
‘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一首诗谜,答案就在第六十八及六十九回中……”

         1997年8月北京第五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周先生提 交了题为《胡
适的新红学及其得失》的论文。文中肯定了胡适早期对《红楼梦》研究的巨大贡献,
也批评胡适晚年认为《红楼梦》“毫无艺术价值”的错误观点。

        周先生还在会上呼吁:中外红学家通力合作,在2000年出版一部《红学史》,
对过去的红学研究作一个总结;下一届国际红学会应在中国香港举行。他的呼吁得
到与会者的认同和赞赏。

        几十年来,周先生利用各种场合,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积极倡导中国
文化。他在自己执教的威斯康辛大学开设中国文化史、佛学史、哲学史等课程,创
办“五四研究班”、“书法培训班”、“《易经》讲习班”等。他以自己渊博的学
识,带引中外学子们跨越时空,领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199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周先生的新着
《弃园文粹》、《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读者通过这两本佳作,可进
一步了解这位海外赤子的道德文章。

        近些年,周先生频繁来往于美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之间,为弘扬中
华文化、促进海峡两岸中外文化交流而奔走。凡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文化活动,他
是有请必到,有求必应,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心是中国心。”
 

《大地 》(199908) 第9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