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真情的新境界 李希凡
在《红楼梦》中,能使曹雪芹尽情“发泄”“儿女之真情”,并担 当起“旷观古今”之称誉的,首先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者 在第三回“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第三支曲里,为宝黛的“儿女之真情” 谱写了一曲苦涩的悲歌,林黛玉最后将是泪尽夭亡。但这曲悲歌还只是 一个结局的暗示,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儿女之真情”的生成发展,以 及其悲喜愁嗔的种种表现,在小说情节里却是大波小澜,都跃然纸上, 可谓千回百转。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黛缕骨铭心的绵绵爱恋之情, 不仅毫不涉及风月,更无郎才女貌的俗套。即使那复杂细微的感情纠 葛,也显示了一种真情至性的境界,在读者的心目中升华出情之美感。 如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二十三回“妙词通戏语,艳曲警 芳心”,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以至第二十九回“痴情女 情重愈斟情”,把这对少年男女从小儿女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渐入 爱境,无论生活与内心世界,都真是表现得前所未有的“琐碎细腻” 了……尽管这两情之间在生成和发展中经常出现曲折和波澜,有喜,有 悲,有口角,有猜疑,有试探,有“半含酸”,有“悲寂寞”,甚至象 “情重愈斟情”那样的轩然大波,或者象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 玉”那样赤裸的爆发,都有血有肉,既富于生活情趣,又充份显示了这 是一个“儿女之真情”的新境界,也是“儿女之真情”的新开掘。在中 国传统文学中,还从未见过这样的真实,细腻的两情描写。是的,贾宝 玉,特别是林黛玉,因为始终没有脱离朱门绣户受压抑的生活环境和思 想上礼教的约束,病态的心理浓重地侵蚀着她的爱情生活,的确是忧伤 多于欢乐,苦痛多于幸福。但也正是这种特有的“儿女之真情”的新境 界,内蕴着真,升华着美,在读者的悲剧的感受与共鸣中,有着一种震 颤心灵的力量。 自然,使宝黛之间的这种“儿女之真情”更显示新的异彩的,还不 只在于那从小在共同生活中培植起来的男女间的异性的爱,更重要的, 是在他们的两情境界里还包含着一种新的内蕴,即宝黛的两情契合,渗 透着思想,志趣与精神格调的和谐一致。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 个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他虽生于贵族之家,却对贵族社会的那套大学 中庸,礼教枷锁,功名利禄,财货掠夺,以至男尊女卑等秩序和封建伦 理,都表现了怀疑、否定甚至嘲讽的态度。他十分憎恶封建阶级的仕途 经,应酬庶务,对薛宝钗和史湘云的规劝,他不但不听,反而认为她们: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在林黛玉的性格里,我们虽未事事看到她明确的态度,但是,从她的思 想行动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她的落落寡合,很不合封建阶级大家闺范 的要求。作者在宝黛的“儿女之真情”中注入了叛逆性的新内容。它不 仅背离了“父母之命”的封建礼教教条,也有着反对仕途经济之类封建 秩序与封建观念的基础。可这也就注定了他们这种“儿女之真情”终究 为封建阶级所不容,只能是不幸的悲剧结局。 “儿女之真情”者,也就是“绝假纯真”的男女爱情不加矫饰的自 然流露,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年男女“真 情”“至性”的千姿百态,特别是满腔热情地赞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摆 脱礼教束缚的“儿女之真情”,客观上也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阶级摧残 人性,压抑人情的历史罪恶,这在当时是有反封建意义的。而《红楼梦》 的“儿女之真情”的描写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又并非表现了如某些世情 小说的那种世俗情欲的渲染,而是在感情境界里反映了他们的青春的觉 醒,并给以美的升华,具有沁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 来源:·广州网易BBS站·bbs.nease.net□[FROM:爓ww-post@bbs.neas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