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 ─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节选)

阿城


  
46

        到了清代,当然就是《红楼梦》。

        倡导“五四”新文学的胡适之先生做过曹家的考证,但我看李辰东先生在
《科学方法与文学研究》里记述胡先生说《红楼梦》这部小说没有价值。胡先生认
为没有价值的小说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

        我在前面说到中国小说地位的高涨,是“五四”开始的,那时的新文学被
认为是可以改造国民性,可以引起革命,是有价值的。鲁迅就是中断了学医改做文
学,由《狂人日记》开始,到了《酒楼上》就失望怀疑了,终于完全转入杂文,匕
首投枪。

        胡先生对《红楼梦》的看法,我想正是所谓“时代精神”,反世俗的时代
精神。

       《红楼梦》,说平实了,就是世俗小说。

       小的时候,我家住的大杂院里的妇女们无事时会聚到一起听《红楼梦》,我
家阿姨叫做周玉洁的,识字,她念,大家插嘴,所以常常停下来,我还记得有人说
林姑娘就是命苦,可是这样的人也是娶不得,老是话里藏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
怎么过?我长大后却发现读书人都欣赏林黛玉。

       不少朋友对我说过《红楼梦》太琐碎,姑嫂婆媳男男女女,读不下去,言下
之意是,既然文学史将它提得那么伟大,我们为何读不出?我惯常的说法是读不下
去就不要读,红烧肉炖粉条子,你忌油腻就不必强吃。

       评论中常常赞美《红楼梦》的诗词高雅,我看是有点瞎起劲。曹雪芹的功力,
在于将小说中诗词的水平吻合小说中角色的水平。

      以红学家考证的曹雪芹的生平来看,他在小说中借题发挥 几首大开大合的诗
或词,不应该是难事,但他感叹的是俗世的变换,大观园中的人物有何等见识,曹
雪芹就替他们写何等境界的诗或词,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小说家的观照。小说中讲
“批阅十载”,一定包括为角色调整诗词,以致有替薛蟠写的“鸡巴”诗。

        曹雪芹替宝玉、黛玉和薛蟠写诗,比只写高雅诗要难多了!而且曹雪芹还
要为胡庸医开出虎狼药方,你总不能说曹先生开的药方是可以起死回生的吧?


47

       我既说《红楼梦》是世俗小说,但《红楼梦》另有因素使它成为中国古典小
说的顶峰,这因素竟然也是诗,但不是小说中角色的诗,而是曹雪芹将中国诗的意
识引入小说。

       七十年代初去世的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陈世骧先生对中国诗的研究评价,
你们都知道,不必我来罗嗦。陈世骧先生对张爱玲说过,中国文学的好处在诗,不
在小说。

       我来发挥的是,《红楼梦》是世俗小说,它的好处在诗的意识。

       除了当代,诗在中国的地位一直最高,次之文章。小说地位低,这也是原因。
要想在中国的这样一种情况下将小说做好,运用诗的意识是一种路子。

       《红楼梦》开篇提到厌烦才子佳人小人拨乱的套路,潜台词就是“那不是诗”。


       诗是什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无一
句不实,但联缀这些“实”也就是“象”以后,却产生一种再也实写不出来的“意”。


       曹雪芹即是把握住世俗关系的“象”之上有个“意”,使《红楼梦》区别于
它以前的世俗小说。这以后差不多一直到“五四”新文学之前,再也没有出现过这
样的小说。

       这一点是我二十岁以后的一个心得,自己只是在写小说时注意不要让这个心
得自觉起来,好比打嗝胃酸涌上来。我的“遍地风流”系列短篇因为是少作,所以
“诗”腔外露,做作得不得了。我是不会直接做诗的人,所以很想知道曹雪芹是怎
么想的。


(中略)


50

        另外,以我看来,曹雪芹对所有角色都有世俗的同情,相同之情,例如宝
钗,贾政等等乃至讨厌的老妈子。

        写“现实主义”小说,强调所谓观察生活,这个提法我看是隔靴搔痒。

        你对周遭无有同情,何以观察?有眼无珠罢了。

        我主张“同情的自由”,自由是种能力,我们其实受很多束缚,例如“道
德”,“时髦”,缺乏广泛的相同之情的能力,因此离自由还早。即使对诸如“道
德”、“时髦”,也要有同情才完全。

        刘再复早几年提过两重性格,其实人只有一重性格,类似痴呆,两重,无
趣,要多重乃至不可分重,才有意思了。

        写书的人愈是多重自身,对“实相”、“幻相”才愈有多种同情,相同之
情,一身而有多身的相同之情。

         这就要说到“想象力”,但想象力实在是做艺术的基本能力,就象男子跑
百米总要近十秒才有资格进入决赛,十一秒免谈。

         若认为自称现实主义的人写小说必然在说现实,是这样认为的人缺乏想象
力。


51

         世俗世俗,就是活生生的多重实在,岂是好坏兴亡所能剔分的?我前面说
《红楼梦》开篇提到厌烦才子佳人小人拨乱的套路,只不过曹雪芹人重言轻了,才
子佳人小人拨乱自是一重世俗趣味,犯不上这么对着干,不知曹公在天之灵以为然
否?

        这样一派明显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世俗景观,近当代中国文学史和文学评论
多不明写,或者是这样写会显得不革命没学问?那可能就是故意不挑明。

        这样的结果,当然使人们羞于以世俗经验与情感来读小说,也就是胡适之
先生说的“没有价值”。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的好坏》里谈到中国戏,说“中国超阶级的升官发财
多妻的腐败思想随处皆是,而在小说戏文里最为浓厚显著”,我倒觉得中国小说戏
文的不自在处,因为有礼下庶人的束缚。

       “没有价值”,这是时代精神,反世俗的时代精神。其实胡适之、朱自清、
郑振铎诸先生后来在西方理论的影响下都做过白话小说史或俗文学史,只是有些虎
头蛇尾。

       相反,民初一代的革命文人,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自为活跃,读读回忆录就
令人惊奇。


52

        《红楼梦》将诗的意识带入世俗小说,成为中国世俗小说的一响晨钟,虽
是晨钟,上午来得也实在慢。

        《红楼梦》气长且绵,多少后人临此帖,只有气短、滥和酸。

        《红楼梦》造成了古典世俗小说的高峰,却不是暮鼓,清代世俗小说依世
俗的需要,层出不穷。到了清末,混杂着继续下来的优秀古典世俗小说,中国近现
代的世俗小说开始兴起,鼎盛。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