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红学高峰的一根拐杖

──读王志武的《红楼梦》评点本 □杨敏 万春


  
             如果说中国文学是一江汪洋恣肆的春水的话,红学则是其中一朵
           最洁白的浪花。“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中国
           历史上,除了司马迁之外,再也没有人像曹雪芹这样把全部的深情和
           才华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了。正因如此,《红楼梦》才会成为中国古
           典文学的最高峰。作为全面反映中国封建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其内
           涵的浩瀚深广奥妙莫测值得世人永远探索。面对着这部巨著,许多人
           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茫茫感,想真正领略这座高峰上的无限风光,却
           不知从何处起步。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志武教授评点的
           《红楼梦》读本,就是一根向人们悄然递来的红学拐杖,它将引导每
           位有志于红学的人攀登《红楼梦》这座文学高峰。

             点评《红楼梦》早已有之。自脂砚斋开始,先后出现了不少点评
           大家,如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以及洪秋蕃、哈斯宝等。
           他们凭着自己对《红楼梦》独特的领悟能力,从思想和艺术的诸多方
           面对《红楼梦》作了深切的探寻,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红楼梦》的许
           多奥秘,给后人不少有益的启迪。“长江后浪推前浪”,具备扎实的
           专业功底和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的当代学者王志武先生,踏着前人用
           心血筑成的《红楼梦》评点阶梯,经过数载的潜心研究,向人们献出
           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部完整的评点《红楼梦》之作。

             与前人的评点相比,王先生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评点的传统───
           以精当的指点、练达的语言、简洁的论述取胜,又融入了西方文论的
           严密逻辑和统一观点,集文论与评点为一体,融鉴赏与学术为一炉,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点系统,成为《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不可多
           得的参考著作。王先生评点《红楼梦》的系统性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环环相扣,互为表里、互相映衬的评点方式。王先生的评
           点采用三种方式;回前评、回末评和夹评。三者既各有重点、自成体
           系,又相互呼应。回前评着重揭示作品的主旨和结构。具体进行时则
           是先就每回的框架和思想论述分析,然后再站在全书的角度上鸟瞰指
           点。其气度恢宏之势如登高望远,让读者对《红楼梦》每回乃至全书
           的网状脉络和结构一目了然。回末评重在阐述艺术手法,其方式如梳
           淑女秀发,条分缕析、细致编织,把《红楼梦》艺术上的容貌光彩与
           风流韵致展示读者眼底。夹评是一些提示、抉微与阐发,有感悟,有
           赞叹,有品味,有评论,也有遐思与遥想。虽然多是片言只语,却闪
           烁着王先生的隽思妙想,如月光下湖面的粼粼波光,呈现的是另一番
           研究者心目中的红楼风貌。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贯串三种评点方式始终的新颖独到的学术思
           想,是王先生评点系统的第二个特点。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对其
           主题的探讨可谓是众说纷纭而又莫衷一是。作为一个诚笃扎实的学者。
           王先生好学深思,不俯仰随俗,通过长期的探寻,他别开生面地提出
           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红楼梦》作为一部人生悲剧之作,主要矛
           盾在王夫人与宝玉之间展开。矛盾的焦点则是弃黛娶钗还是弃钗娶黛。
           矛盾斗争的结果则是随着宝玉的出家而双方同归于尽,“落了个白茫
           茫大地真乾净”,从而演绎了一出人间悲剧。这一学术思想成为王先
           生评点《红楼梦》的中心线索。在《红楼梦》研究界,这不仅自成一
           家之言,也体现了一个真正学者不苟与人同,也不强与人异的脚踏实
           地的科学求实精神。

             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是王先生评点系统的第三个特点。读王先生
           以前诸多学术之作,感到它们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语言风格,那就是明
           白晓畅、通俗易懂,如一湾秋水般的滟滟无华,具有沁人心脾的魅力。
           而这部评点之作,王先生却宕开一面,随着回前评、回末评、夹评方
           式与内容的不同而建立了多彩多姿的语言风格。回前评几乎篇篇都是
           严谨完整的论文格调,语言以在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之下的洋洋洒洒
           雄辩滔滔为特色。回末评大多简短深邃,使用的语言因而是刀削斧正、
           指点江山似的峭拔。夹评部份或议或评,或感或叹,或思或想,所以
           是随意自然,不拘一格。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委婉细腻,有的冷峻严
           正,有的疏淡平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莫不如远山的呼唤,体现
           着王先生对作品的真知真情,读来入情入理,韵味无穷……

             由王先生的著作而想起了他为人为学的一贯风格,内心更生敬佩
           之情。多年来,王先生一直以执着的追求精神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
           默默耕耘,虽然教学任务繁重,学术之作出版又是那么艰难,却仍见
           他一本接着一本的出书,一篇一篇地发文章。清贫的物质生活,清冷
           的书案劳苦,从未动摇过他为学的信念。在许多文人因诸多的不平衡
           而痛苦迷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的时候,王先生依然故我走着自己的
           研究之路。这与其说是一种执着,不如说是一种情操。我想,就像千
           千万万呕心沥血、艰辛求索执着于自己专业的学人学者一样,王先生
           正是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在寻找自我,重建自我,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
           值。

转自《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