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家漫说《红楼三钗之谜》



 

四作家漫说刘心武的《红楼三钗之谜》
 

  华艺出版社新近推出刘心武新作《红楼三钗之谜》。它
的独特之处在于,作家刘心武以小说形式对秦可卿、元春、
妙玉三钗之死进行了大胆推理。小说《秦可卿之死》引经据
典,在关于秦可卿的身世、死因及其与贾府的利害关系问题
上,附以独特论说。刘又循着这条线索引出小说《妙玉之死》
、《元春之死》。书中还附录了刘与周汝昌书柬论红等内容。
整本书新论迭出,惊世骇俗,直惊动红楼超级票友———王
蒙、宗璞、周汝昌、丛维熙。四大家在一个秋日下午品茶论
红。
 

  关于秦可卿
 

  王蒙:秦可卿太奇怪了,她在“红楼”中地位那么重要,
但是写她的篇幅又那么少。她身上存在那么多矛盾,她作为
养生堂收养的野孩子,举止却那么好———举止好,这很不
容易。巴尔扎克曾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相比较而
言,赵姨娘就明显不行了。曹雪芹写《红楼梦》整个说来态
度很客观,但其中对庶出的描写总带有偏见,比如写赵姨娘、
写贾环,怎么恶心怎么来,怎么丢人怎么来,最不该有什么
他准有什么,那话不该那么说,那事不该那么做,他准那么
说那么做。总之,秦可卿这个人物的确值得研究。
 

  关于这本书
 

  周汝昌:华艺出的这本书我的确很喜欢。有新意。风格、
装帧、设计、版面、用纸都很不错。而且,这本书的内容也
丰富。我和刘心武的翰墨之缘结于他在《团结报》发表《红
楼边角》之后。他是一位信息敏感,能够读古人作品的当代
作家。现在这种作家还多不多我不敢说,只是偶然间读到刘
心武的一些作品感到很深刻。
 

  其实我与刘心武的意见也不完全一致,我也提出过不同
的见解。但我们不打架,所以我们的交谊也就越来越深。刘
心武以小说的题材来推进“红楼”,这是一个创新。这可以
叫作“红学小说”,或者“学术小说”。如果有其他人意见
和他不同,也可以搀和进来。
 

  王蒙:刘心武从秦可卿联想到元春,伸展到妙玉的身上,
这是带有一种联想式的研究,可以称作“联想集团”。当然,
现在曹雪芹也请不来了,如果能请来,他说不定会跟他打官
司!刘本身是个作家,他比较注意作品中的边边角角,注意
作品中的缝隙,这也是一种思路,而且他沿着他的思路把问
题大致说圆了。虽然有破绽,但怎么可能没有破绽呢?连曹
雪芹还给留下那么多破绽呢。另一方面我觉得,你联想一个
秦可卿是挺好,但联想太多就会贬值了。这样打个比方,联
想一个秦可卿时是金币,联想到元春是银币,再联想妙玉时
可就是铜币了。别到最后弄成一堆纸币了。而且我感觉,小
说开始写时是你们四川刘家愣往人家金陵贾家靠。
 

  丛维熙:刘心武写这本书很不容易,是颇有见地的。我
写不出来。
 

  周汝昌:其实作为一般的读者来读这部小说,就不用管
红学见解,你就当小说读,这不是很好吗?如果你从学术角
度来读,就会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如果你觉得刘心武的
不对,那也很好,你就来写吧。也可以写写评论文章,这些
评论不一定要捧刘心武,那样就会显得低俗,就要各抒己见
才好,这样才可以促进红学。
 

  王蒙:1999年出了这本书,如果有人愿意和刘心武唱对
台戏,那可就热闹了。
 

  关于红楼和红学
 

  周汝昌:我本人是曹的崇拜者。虽然他的整部书不是每
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圣贤之书。但雪芹时的创作环境
绝不像当代小说家那么优越,他在颠沛流离中最好的条件只
是一个方凳一个破桌子。那种经历让人实在不堪忍受:没有
纸,把皇历翻过来写,这样地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没纸
了。你可以想象,没吃的,为亲友所不容,被赶跑,然后写
写又得挪地方。那种心境,人们可以想象。
 

  宗璞:我一向认为高鹗写得不错。王国维在评论《红楼
梦》的文章时就指出,后40回中有一段,是“壮美”的代表。
比如———宝黛在知道自己结婚的对象不是对方时,就“傻
傻地看着对方”,这个场面描写是十分感人的,每个字都像
是个小地雷,都有可能会爆炸。比如“竹梢风动”、“月影
移墙”等。“红楼”那个味儿,很足。
 

  王蒙:《红楼梦》的确是利害,如果一段时间老看《红
楼梦》你说话都会有那个味儿,什么“这会子”,“好端端
的一个人儿”什么的。
 

  周汝昌:我觉得刘心武在读红楼时,感觉比我敏锐。我
的感觉比较钝,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品出来。也许这跟我们所
受的教育方式、我们所处的年代有关,但这并不很重要,我
们还有交谊,这很重要。
 

  (摘自1999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李冬梅、徐
虹)
*********************************